随着体检普及,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攀升,许多人拿到超声报告,看到 “实性结节”“囊性结节”“混合性结节” 等术语时,难免心生疑虑:这些不同类型的结节究竟有何区别?是否意味着不同的健康风险?事实上,了解这些术语背后的含义,是正确认识甲状腺结节、避免过度焦虑的关键。
01
甲状腺结节,常见却复杂的“颈部肿块”
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,可单发或多发。超声检查是发现和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主要手段,能清晰显示结节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态、内部结构等信息。根据内部结构的不同,甲状腺结节主要分为实性、囊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,每种类型的形成机制、恶变风险和处理方式都存在差异。
02
实性结节,质地“实心”需警惕恶变可能
(一)定义与成因
展开剩余74%实性结节是指结节内部全部由实体细胞构成,质地较硬,常见于甲状腺腺瘤、结节性甲状腺肿,也可能是甲状腺癌的表现。其形成与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,部分实性结节可能因基因突变、自身免疫反应或长期缺碘等因素诱发。
(二)超声表现与风险评估
超声下,实性结节多表现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低回声、等回声或高回声团块。一般来说,若结节形态不规则、边界模糊、内部回声不均、伴有微小钙化或血流信号丰富,需高度警惕恶性可能。研究显示,实性结节的恶变概率相对较高,约为 5% - 15%,尤其是微小实性结节,需结合其他检查(如细针穿刺活检)进一步明确性质。
(三)应对策略
发现实性结节后,需定期复查超声(3 - 6 个月),监测结节变化。若高度怀疑恶性,或结节压迫周围组织引起不适,通常建议手术切除或采取微创消融治疗。
03
囊性结节,充满“液体”,恶变风险较低
(一)定义与成因
囊性结节内部主要为液体成分,这些液体多由甲状腺滤泡上皮分泌的胶质、血液或组织液组成。常见原因包括结节内部出血、囊性变或单纯的良性囊肿,一般与甲状腺炎症、外伤或结节退行性改变有关。
(二)超声表现与风险评估
超声下,囊性结节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,类似 “小水疱”,后方回声增强。由于囊性结节多为良性,恶变概率通常低于 1%,且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,对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小。
(三)应对策略
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囊性结节,定期随访观察即可;若结节较大(直径>4cm),压迫气管、食管引起不适,或反复出血导致结节迅速增大,可考虑穿刺抽液或手术治疗。
04
混合性结节,“虚实结合”,需综合判断
(一)定义与成因
混合性结节是指结节内部既有实性成分,又有囊性成分,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类型。其形成过程可能是实性结节内部发生囊性变,或囊性结节内出现实性增生组织。
(二)超声表现与风险评估
超声图像中,混合性结节呈现为囊实相间的回声结构。恶变风险介于实性结节与囊性结节之间,具体需根据实性部分的占比、形态及血流情况判断。一般来说,实性成分越多、形态越不规则,恶变风险越高。
(三)应对策略
混合性结节的处理需结合患者年龄、结节大小、症状及恶变风险综合决策。若实性部分可疑恶性,需进一步穿刺活检;若良性可能性大,可定期随访,或根据症状选择微创治疗。
05
发现结节莫惊慌,科学应对是关键
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甲状腺结节,仅凭超声报告的描述无法确诊良恶性,需结合甲状腺功能检查、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及细针穿刺活检(FNA)等手段综合判断。大部分甲状腺结节为良性,无需过度治疗,定期复查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(均衡饮食、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)即可;若确诊为恶性,规范治疗(手术、碘 131 治疗等)也能有效控制病情。
发布于:云南省华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